【地理位置与气候环境】
勐海县黎明农场管理委员会位于勐海县城西的勐遮坝,介于东经100°00′~100°15′, 北纬21 °55′~22°16′之间,海拔1170米—1200米,东邻勐海镇,与勐遮镇毗邻,北部与勐满镇相邻;西部、西南部与西定、巴达接壤。农场驻地距县城23公里,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,昼夜温差大,月温差小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勐遮、勐阿坝区适合甘蔗、水稻、玉米等农作物生长,坝子周边的缓丘陵可种植甘蔗、茶叶、水果等经济林木;打洛、星火生产队属地为山区、半山区,适合种植橡胶、茶叶、咖啡及热带水果等。
【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】
人口主要来源,最初是由复员军人组建而成立了农场,随后,主要有来自昆明的“青垦队”,来自思茅地区的“丰收队”,来自墨江、镇沅等地的青壮年农民及家属,来自湖南支边的青壮年及家属,来自北京、上海、昆明、重庆等地的知青等。截止1990年末,黎明农场有总人口18684人。人口构成复杂,人员来自五湖四海,根据籍贯记录,除了新疆、西藏外,其他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。分布在勐海县的勐遮镇、勐阿镇、勐满镇、勐混镇、打洛镇。2014年,全场有家庭户8448户,总人口19754人,其中:男9895人,女9859人。有各种少数民族人口5334人,占总人口27%,其中傣族691人;哈尼族1651人;拉祜族1010人;布朗族152人;彝族998人;基诺族2人;瑶族62人;苗族172人;回族115人;佤族189人;壮族163人;景颇族23人,其他民族106人。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-3.08‰。全场从业人员7527人,其中职工2986人,非职工4541人,占职工的152%;离退休人员4150人,离退休人员占职工的139%。
【资源禀赋与特色产业】
一、橡胶产业
黎明农场属二类植胶区。1999年至2004年,是黎明调整产业结构,推行橡胶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之年,1999年初,撤并了原五、六分场、制胶厂三个单位,组建了“黎明橡胶分公司”,2000年,黎明继续完善橡胶经营体制改革,实行“产、销”一条龙的经营体制,为促进橡胶生产,当年,橡胶分公司全面推行了割胶制度改革,实行三天一刀割制,减员增效。但由于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寒害,全公司共有1800多亩胶林被毁,干胶生产面临严峻的形势,但黎明的广大干部、职工采取了积极的抗寒保胶自救措施,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,当年橡胶总产值达1370多万元。
自2010年属地管理以来,农场党委、管委会立足场情,组织和带领全场广大党员、干部和职工群众,紧紧围绕省、州、县委“深入垦区改革发展”工作主题,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省、州、县一系列政策,完成了最艰巨的林木资产承包1375户1855人。至2014年,黎明农场共有橡胶31639.9亩,813386株,其中割胶面积22482.5亩,割株539580株;幼林面积9157.4亩,株数273806株,有割胶工2205人,幼林工777人,合计2982人,完成干胶1800吨,其中民营胶600吨。
二、水稻产业
2011年—2012年5月,完成土地资源承包合同签订100%,完成了广门、凤凰、景真、勐阿的土地划分到户工作,特别是完成了广门、景真两大非职工群体的土地承包划分工作,有力推进了农垦改革进度。至2014年,共有水稻面积36217.2亩,产量2173.03万吨,单产达600公斤。
三、甘蔗产业
黎明农场从1957年开始种植甘蔗。实行土地承包后,根据市场需要,职工自主经营,作物种植经营多样化,甘蔗种植逐年滑坡,近年又有提升。2014年,甘蔗面积共21900亩,产量126800吨,单产5.78吨。
四、茶叶产业
黎明农场1956年开始种植茶叶,至2014年,农场共有茶园面积4713亩,采摘面积4218亩,茶叶产量440400公斤,其中红毛茶15800公斤,绿毛茶424600公斤。
五、生物(畜牧)产业
早在黎明创建之初,就有一定的养殖业, 2014年共有生猪存栏3095头,其中母猪425头、子猪1539头、肥猪1131头,当年出栏肉猪2560头。全场还有大牲畜存栏225头,黄牛225头,其中母畜50头、子畜75头,劳役畜100头。
养鱼开始于70年代,1976年养鱼水面有1100余亩,产量16.1吨。到1985年,养鱼水面达1577亩,产鱼57.88吨。在不断发展塘养的同时,又积极推广了稻田养鱼。2014年,水产面积2595亩,淡水鱼产量1297吨。
2014年,年末大牲畜存栏225头,生猪存栏3095头,肉类113100公斤,禽蛋产量23112公斤。
【工作特色及经验】
(一)深化农场改革,稳步推进工作。结合农场实际改革创新,基本实现“体制融入地方、管理融入社会、经济融入市场”新格局。积极引导职工群众适应新体制下的生产、生活、政策环境,服务职工群众,创造各种创收途径,引导职工群众发展生态环境友好型农、林产业,不断完善家庭承包经营、退休退地、逐步解决农场待业人员的土地承包问题,维护和谐稳定。以2015年中央1号文件及2009年云南省委19号文件(云发[2009]19号)为指导思想,结合黎明农场实际,调整完善队组管理人员补贴实施方案,调动队组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,使其工作和生活有了进一步保障。合理调整完善以林木、土地为主的资源家庭承包制的实施方案,合理分配收益,努力实现职工群众增收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,解决职工群众看病、养老等切身问题和困难,为职工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供了坚强后盾和有利保障,积极维护全场稳定。
(二)立足场情谋发展。大力调整农业结构,胶、粮、蔗、茶向集约化、规模化、生态化、机械化良性发展,推进机械化育秧、种植、收获一体化的农业现代化,培育股权多元化合作社、农业种植大户,抓好橡胶更新定植及中幼林扶育管理,全年更新橡胶亩,储备好持续发展的后坐力。
(三)加强基础设施建设。充分利用两房建设配套资金,有计划的建设队组的道路、排水沟,改善人居环境;在县委、县政府的领导下,通过县相关部门支持协调,硬化队组公路9.2公里,解决了部分职工群众的出行难题。完成了曼老水库出险加固工程,并在雨季成功蓄水。
(四)招商引资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。由西双版纳华磊房地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“黎明之城”项目,集民族特色产业开发、旅游购物、商旅服务、休闲度假为一体,是勐遮首个23层现代商住综合体,也是勐海首家地下两层停车位项目,售楼中心落成并营业,地下室基础施工基本完成;景真生产队由县供销联社投资60多万建设的小型农贸市场也即将完成;三个油库、博识达商务酒店营业及恒荣纸箱包装厂生产运作正常。
(五)打造生态农场,建设绿色黎明。从县林业局引进珍贵树种,建设生态环境友好型胶园、茶园,当年种植21581株珍贵树种,种植面积为786.5亩。
(六)畅通群众诉求渠道,服务职工群众。6个生产队配备了9名联络员,居民小组配备了67名联系员,形成了干部群众广泛参与齐抓共管的畅通群众诉求工作模式,共收到各类诉求1438件,做到件件有落实,件件有答复,件件有记录,并做好相应的卷宗归档工作。
(七)加大禁毒工作力度,构建和谐农场。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,对辖区内的吸毒人员进行一次普查,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75名,建立吸毒人员台账,健全相关档案,做到底数清、情况明;通过会议、警示牌、文艺活动、黑板报、宣传栏、走访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加强警示教育,以6.26等重要纪念日为平台,共发放各类禁毒宣传资料8000余份。
(八)化解矛盾纠纷,维护社会稳定。抓好社会治安排查整治工作,密切关注敌对势力动向,做好清查摸排隐患,共排查调处矛盾纠纷121起,制作卷宗121起,调解成功115起。加大对突发性事件、应急事件的监测预警和宣传培训工作,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操作性,有力维护了辖区内的和谐稳定。
(九)提高党建工作水平,倾心为群众服务。以开展“三严三实”和“忠诚干净担当”专题教育活动为契机,通过开展党员培训、基层党组织分类定级整改提升、党建示范群创建等重点活动,通过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,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改善,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。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,加强党风廉政建设,廉洁履行职责,努力消除基层党组织“三空”问题,扎实开展“三严三实”和“忠诚干净担当”专题教育实践活动,牢固树立“为民务实清廉”的服务意识,加大力度服务基层,通过七一期间看望慰问老党员、病困党员,给80岁老党员祝寿,为创业党员搭建红色信贷平台等服务。
[2015-06-19 李红英 李骏 整理编辑]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[2012年 原始资料]
黎明农场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、具有植物王国之称的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,介于东经100 °05’—100 °31’,北纬21 °55’—22 °16’之间,所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,海拔为1185米,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,昼夜温差大,月温差小,雨量充沛,光照充足,适合甘蔗、橡胶、茶叶、水稻等农作物生长。
1955年4月初,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13军的1697名复员转业官兵,响应党中央、中央军委“屯垦戍边”的号召,来到西双版纳勐遮坝,创建了具有军垦性质的云南省国营黎明农场。
1956年1月至1971年7月,550余名昆明市青年志愿垦荒队员、500余名思茅地区女青年(俗称丰收队)。湖南省的1100余名青壮年。京、滇、沪、渝等城市的4420余名知识青年以及部分复员军人,响应毛主席的号召,先后来到黎明农场,把青春年华献给了这方热土。
黎明农场是云南农垦建场最早的企业之一。自建场以来,历用名称有:“云南省国营黎明农场”、“国营农场黎明总场”,“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五团”,“云南省黎明农工商联合公司”。经过三代人50余年的辛勤耕耘,创立了自己的产品:白糖、酒精、干胶、茶叶、稻谷、木薯淀粉等。下辖黎明糖厂、四个作业区、打洛社区、星火社区、淀粉厂、茶厂、职工医院、商业服务公司、干休所等分场(厂)级单位,有43个基层生产队,分布在勐遮、勐满、勐阿、勐混、打洛五个乡镇。占地总面积115150亩,其中:甘蔗28553亩,橡胶30687.4亩,茶叶4254亩,水稻11000亩,林地及其他地40655.6亩。2007年末该场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5215.977万元。
2006年3月,该场十届一次职代会提出了“十一五”发展方向和目标:
1、糖业生产:到“十一五”末(2010年),甘蔗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,工业入榨量达到24万吨,白糖产量达到2.88万吨,酒精产量达到2400吨。
2、橡胶生产:林地面积达到3.3万亩,更新林地面积2500亩,干胶产量确保1800吨。
3、职工收入:到“十一五”末,职工主岗收入突破1万元,非公经济收入达到5000元。
4、安居工程:“十一五”期间,新建或改造职工住房500户。
5、小城镇建设:“十一五”期间,修通从公路到干休所路段的水泥路,按照小城镇规划要求建设一批职工经济适用住房,整活农场黄金地段经济,逐步形成以商业服务公司为中心,辐射农场周边的商业区,使黎明的小城镇初具规模。
6、办好四件实事:用好贫困企业政策,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;用好扶贫资金,逐步解决职工饮水问题;搞好公墓建设;加强企业文化建设,使广播通到坝区各生产队和农场直属各单位。
全场广大干部职工正齐心协力发扬老农垦“艰苦奋斗、勇于开拓、顾全大局、无私奉献”的精神,努力实现“十一五”目标,为农场二次创业再创辉煌。